查看原文
其他

#Metoo | 新媒体前沿19

Athena 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指南 2019-04-29

北大胡师姐

北大新传院研究生

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6年

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

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

胡师姐19新传考研QQ群


“这次跨国界、跨性别、跨种族的女权运动既是集腋成裘这个词的具体表现,也凸显了一件一件针对女性的不公事件逐渐有了聚沙成塔的自戕后果。”

——爱德华·费尔森塔尔(Edward Felsenthal)《时代周刊》主编

 

2017年“打破沉默者”当选《时代》周刊年度人物,“#MeToo”运动也接着席卷全世界,逐渐从线上发展到线下。11月12日,好莱坞数百女性举行了“takeback the workplace march”与“#Metoo幸存者”游行。2018年普利策新闻奖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授予《纽约时报》的Jodi Kantor 和Megan Twohey、《纽约客》的Ronan Farrow,因为他们对好莱坞和其他地区的性丑闻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报道。记者历经十个月,访谈了13名女性,揭露韦恩斯坦从1990年代到2015年性骚扰与性侵害的事实。

 


MeToo运动涉及范围较广,吸引了很多新传老师的关注,比如清华大学的陈昌凤老师。作为社会热点事件,与之相关的新媒体技术助推热点,和去中心化的媒介结构,都是新传院校可能会考查的重点。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聚焦于“女性与媒介”的关系,和全球传播的角度去关注MeToo运动。


Metoo运动的起源:社交网络引爆

#MeTooMeToo(或#MeToo,直译为“我也是”),意思是“我也曾被性骚扰过”。

 

“#Metoo”一词最早来源于2006年女权运动家Tarana Burke建立的反性骚扰的组织名称。后来成为2017年10月哈维·韦恩斯坦性骚扰事件后,经过女演员Alyssa Milano在推特上的一键tag,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一个主题标签,迅速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反性骚扰运动口号。

 

事件详情


MeToo(或#MeToo,直译为“我也是”)是2017年10月哈维·韦恩斯坦性骚扰事件后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一个主题标签,用于遣责性侵犯与性骚扰行为。社会运动人士塔拉纳·伯克在此之前数年便开始使用这一短语,后经女演员艾莉莎·米兰诺的传播而广为人知。米兰诺鼓励女性在推特上公开被侵犯的经历,以使人们能认识到这些行为的普遍性。

 

这条推特发出去后的24小时内,收到了三万多条回复,推特上#Metoo标签的出现数量达到超过50万次。随后在社交媒体Instagram, Facebook上,成千上万的人在“#Metoo”标签下发帖讲述了她们的性侵或性骚扰的经历。

 

自此之后,数百万人使用了这一标签来公开她们的不快经历,其中也包括许多知名人士。这一运动迅速引发了《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的关注,从而推动更多人站出来。不到半年时间,#MeToo这一标签在推特上被使用了超过50万次,引发了2017年在社交媒体领域声势最为浩大的一场线上连结性行动(connective action)。


“社交网络推动了女权主义的民主化进程。它给予女性一个平台去讲述自己的遭遇。这些标签(hashtags)一直在网上,跨越了议程设置,使全球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此”。

——《卫报》评论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运动中,社交网络便捷、迅速和病毒式的传播特点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以下是美国自2017年10月,哈维韦恩斯坦被曝光性侵他人后,MeToo运动在全美和英国社交媒体中提及的数量。



数据来源: Crimson Hexagon, Facebook, Instagram,and Twitter data: October 22–November 6,2017 | Photos: Associated Press, Getty Postscontain the exact phrase “#MeToo.” Other variations have not been included in this count.

 

以上数据记录了社交媒体近一个月来提及#MeToo运动的内容,随着事件的推移,这场活动在全球也引发各种热潮,欧洲,南非,大洋洲,乃至东亚也掀起一股风潮。



数据来源:Crimson Hexagon, Facebook, Instagram, and Twitter data: October 14–November6, 2017 

*Circle sizerepresents total Facebook, Instagram, and Twitter posts containing the exactphrase “#MeToo.” Posts containing other variations have not been included inthis count.

 

有学者认为, 此次运动的扩散是信息全球传播的示范,在这个过程中,利用新媒体工具将对女性的保护和权益议题提升到了一个高度,为女权运动和思想贡献了新的研究对象。

 

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议题的“时滞”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缓解,即大众传播媒介报道的公众议题让观众知晓,并扩散到普通大众的时间缩短。因此,性骚扰的公众名人在短时间内得以快速曝光,这也同时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

 

其次,MeToo运动之所以可以快速在一个月内上升为国际话题,脱离不了新媒体技术的辅助。新媒体技术助推热点、加速信息传播外,新媒体的发展让原本中心化的媒介结构无法对信息进行屏蔽和过滤。在当前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一个社交账号可以分享自身的故事,只要自己的故事符合新闻价值中的特点,就极有可能成为热点。新媒体技术从根本上提高了信息被公关和屏蔽的成本,去中心化的媒介结构使得话题进程高涨。此次活动也主要是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所以活动热度增加脱离不了新媒体的发展。

 

Metoo在中国:遭遇注意力分配不均

在中国,Metoo运动以米兔作为代号,显示出被性骚扰的女性的弱小。值得注意的是,Metoo的发声者大都聚焦在高知和高收入群体,但是性骚扰是无处不在的。

 

主要事件


高校圈:2017年10月罗茜茜曾在知乎匿名发帖举报陈小武性骚扰无果后,她决定在微信公众号实名举报,此举引爆了网络。2018年1 月,前北航博导、"长江学者"陈小武因性骚扰劣行被停职,举报者罗茜茜坦言,正是 #Metoo 运动给了她举报的动力和勇气。

 

公益圈:2018年7月23日,一位不愿具名的女生小H发布长文称,在2015年参与公益活动时遭到过雷闯的性侵,拉开公益圈一大批的me too运动。著名公益人士邓飞、罗伯特议事规则大陆推广人袁天鹏、自然大学校长冯永锋均被人指控性骚扰。


 

媒体圈:7月25日,一篇名为《章文,请停止你的侵害》的文章在微博掀起巨浪。文章作者直指自己曾被资深媒体人章文强奸。随后作家、《新周刊》杂志副主编蒋方舟在个人朋友圈表示自己也被此人性骚扰过,彻底引发了网络上的热议。


#Metoo从高校圈蔓延到公益界和媒体圈,大有在职场燎原之势。


根据香港城市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80%的职场女性都经历过性骚扰。职场性骚扰分布在各个行业,由于上下级严格的等级关系和权力依附关系,性骚扰问题就如一个没有钳制的空白领域,权力掌控者可以为所欲为,在巨大的舆论和工作威胁压力下,女性大都选择闭口不言,职场便成为了性骚扰的重灾区。



为什么只有部分领域的骚扰获得了广泛关注?

 

有观点认为,因为涉及到的当事人不具备新闻效应。例如2013年,一份主题为《广州女工性骚扰调研报告》显示,大多数女工曾遭受过性骚扰。2018年,据某民间自媒体的信息显示,富士康的一些女工曾发起过反性骚扰倡议活动,并冠以了#米兔在中国#的标签,但并没有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显然,高校发生的性骚扰事件之所以得到更多关注,这与一直以来媒体对高校的形象建构、公众对高校的心理期待有关,尤其是名牌高校中不少人是社会精英、名流,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一言以蔽之,他们都是社会上相对有话语权的人,这些人在网上发出的控诉、呼吁、辩论,具有叙事清晰、观点鲜明、可读性强、信息量大、诉求有针对性等优点,此外他们还比较熟悉互联网的传播规律、有更强大的网络传播人脉和传统媒体的资源,更容易实现议程的设置和推进。”


Metoo运动带来的影响:一时网络热点还是实质改变

1、让更多的女性勇于在公共空间分享自己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MeToo运动是一个人权议题,而非性别议题。”认识不到熟人强奸的情况下,受害者因为震惊无助而导致反抗无力,也无法理解性侵害对受害者的心理摧毁,站出来发声前,她们经历了艰难的心灵重建。#MeToo运动的核心在于反抗由权力滥用带来的性骚扰和性侵犯,让女性有勇气集体发声,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Julie Posetti指出。


2、推动了媒体行业性别问题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MeToo”运动让曾经对性骚扰讳莫如深的女性群体主动发声,让公众了解到女性在这个社会中所面对的不公。媒体行业如何为女性提供支援?在行业内部,媒体有责任保护女性记者不受到任何形式的侵犯。那么,在行业外部,媒体需要帮助世界范围内的女性树立起一个对性别歧视和性骚扰的普适性认识,并确保有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帮助女性维权。尤其是对于那些男女地位差距悬殊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女性应该明确自己的权益在何时遭到了侵犯。



3、带来了思想观念的革新

 

自由撰稿人刘满新认为, #Metoo运动在互联网上持续发酵,改变了长久以来公共舆论对性侵的看法。例如公益圈里充斥着许多针对受害人的“荡妇羞辱”,从动机到行为到过程,统统怀疑否定。在往常,当个体的女性站出来指控性侵者时,她们常常害怕公共舆论对她们的羞辱。而现在,在 #Metoo的支持下,女性不再觉得自己只是孤军作战,“me, too”,给予女性更大的支持和安全感。Silence Breakers,打破沉默,是在性骚扰问题上最尖锐的一把利器。

 

百家争鸣:对Metoo运动的不同看法

#MeToo自诞生之日起便争议不断,例如忧其矫枉过正、制造冤假错案,认为其实质是民间法庭、搞舆论审判。这些担忧会成为或者已经成为现实了吗?


前媒体人贾葭认为Metoo的确来势汹汹,有人说矫枉过正,有人说这是新的群众运动,忧心忡忡。其实都是操心过头,现在爆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实际情况可能严重得多。此外,Metoo的本质不是申张女权,而是申张人权。其行为主体是个人的、独立的,这和政权授意默许的群众运动是不同性质的事。


腾讯大家专栏作家宋石男则看到了MeToo运动的另一面,即“若被人诬陷性侵,自己该怎么办?”不过他通过论证之后认为,被诬告毁掉名誉的可能性有限,即便真的遭遇诬告,仍然有澄清的可能性。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博士林垚也提出过一个类似的问题,如果在社交网络中忽然出现一个匿名指控某人性侵或侵扰的帖子,公共舆论会不假思索、不需要任何进一步证据地相信吗?林垚的回答是:当然不是。

 

此外,不管初始爆料者匿名与否,最终爆料能够转化成“实锤”、能够形成对被指控者的谴责和处罚呼声,都依赖于后续的证据补充。

 

而即便真的出现诬陷情况,作者认为,“不管舆论去中心化与否、不管初始爆料者匿名与否,最终一次爆料能够转化成实锤,能够形成针对被指控者的谴责和处罚呼声,都依赖于后续的证据补充。”公众并非一看到爆料就会被牵着鼻子走,后续的“证据”同样重要。

 

其次是“事出有因但小题大做,掀起一时风波但很快平静下去,没有造成多大影响。”至少到目前为止,Metoo运动的“误伤率”几近于零。


林垚认为,不管出于媒体的市场需求,还是出于涉事方面及利益相关方的利己考量,还是人们对真相(八卦)的热衷,人们会推敲细节、寻求旁证。不能形成“实锤”的匿名爆料,会淹没在碎片讯息的狂潮中;而帮助传播爆料信息的中介组织,则会出于对自身信誉的考虑,对爆料的可靠性有所判断。



有趣的是,学者刘瑜也发表长文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作者指出,如果一定要对Metoo做一个“好”与“不好”的判断,其个人会认为这是好事,因为这是一场教育运动。但对于Metoo,作者表示自己宁愿看到法治途径,而这种大鸣大放的做法作为最后的途径被使用。因为性侵犯对于受害者会造成无尽的伤害和痛苦,但是一个“性骚扰分子”的标签也可能对一个男人造成毁灭性打击。

 

刘瑜引用哥大“mattress girl”强奸案,证明性骚扰指控历史上,可能的误伤案例真实存在。并且即便嫌犯的10个罪名都成立,我们也应该严肃对待他的第11个罪名,才能保障程序正义。作者还提出,污蔑与误伤的成本相较于自证清白要低廉的多,网络的传播速度会使得自证清白本身变得苍白。

 

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些吸引眼球的指控,并非当事人或目击证人爆料、缺乏具体细节和相应证据,不应轻易相信和转发。在此轮#MeToo的传播中,我看到大量以“听说”开头的截屏。即便一些“听说”的案例最后可能被做实,在看到“实锤”前,我们同样需要对传播、评论保持克制。

 

从新闻价值到新闻业的价值

有学者探究了印度电视新闻的报道发现粗略地分析发现:性暴力或性侵害的报道或抱着严重的文化偏见,塑造刻板印象与污名;或聚焦于既定群体,忽视更广泛的受害群体;或作孤案分析,避免直视社会根源;再者,很少有研究聚焦于个人的心理分析、施害者的作案动机,还是受害者的心理状态。

 

在性侵报道中,媒体对性暴力的施暴方与受害者都会进行脸谱化报道,将强奸犯描述为怪物,花花公子;受害者或被描绘成受攻击的“处女”,或者邀请强奸的私生活混乱的女性有的记者追逐轰动的叙事,有些报道则渗透着报道者从自身文化出发,对性侵害加诸的种种想象,脱离了事实本身,违背了基本职业道德。


“以此作为一种反抗,我们不应该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和表达。


在今年GEN峰会(全球网络编辑大会)上,来自不同国家的女性媒体人坐到一起,与大家分享了#MeToo运动与女性媒体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Margaret Sullivan


来自《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的媒体专栏评论家Margaret Sullivan在GEN峰会上与大家探讨了编辑职责、记者身份和新闻监督等话题。“保持质疑的能力;追求透明的报道;建立多元背景和完善的问责制度。”在演讲中,Sullivan向在场的记者和编辑们提出了这三条“媒体守则”。

 

“我们现在已经模糊了新闻报道与评论之间的界限。大多数时候,当你在手机上看到某条碎片化的信息时,并没有人来告诉你这是客观的新闻事实,还是主观臆断。”Sullivan表示:“主观想法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身为媒体人,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言行时刻保持审慎和清醒。”


“事实核查基本无法改变人们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但这并不意味着真相可以被忽略。”


写在最后


如果我们相信观念或者思想,正是通过激荡可以提升的话,那么就不会畏惧或者打压任何与我们不一致甚至认为妨碍当下行动的思想。正如弥尔顿所言,“让我有自由来认识、抒发己见、并根据良心作自由的讨论,这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纵然大家对MeToo运动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或许这种每个人都参与的、点滴的改进是我们唯一可以期待的。这不仅需要良心,更需要判断力,以及理性。

 

MeToo中国的意义更在于,通过女性权益的呼吁扩张整体的权益。所谓女权,就是人权,MeToo世界还可以更大。MeToo议题如何不被过度窄化为女权等问题,需要更富同情心同理心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以及在此基础上法律救济与制度纠偏。

 

走笔至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中国的MeToo运动将会走向何方?每一波热闹过后,残羹冷炙可否支撑下一波热闹到达之前?

 

别忘了,疫苗事件,仿佛恍若隔世了。


参考文献


公众号:新闻与传播;【热点】米兔运动,女性维权运动的形成传播信息研究


公众号:澎湃思想市场;如何将#Metoo效应从学界扩散出去?陈亚亚


公众号:全媒派;全球网络编辑大会精华首发:2018全世界媒体的痛点,都浓缩在这三天


公众号:大家;我没有性骚扰,被网络指控就死路一条吗? 宋石男  


公众号:林三土;me too运动会制造冤假错案吗?林垚


公众号:西洋参考;给中国女孩勇气去指证性侵害的MeToo到底是什么 西洋君


公众号:C计划团;MeToo正在扩大化?对,还要来的更猛烈一些 C计划  


大家有任何问题,请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推荐阅读


  1. 知沟假说 | 新传理论15

  2. 论述题观点补充:5位科学家关于“技术结构未来人类”的前沿见解

  3. AISAS模型 | 18南大新传专硕真题解析20

  4. 滴滴顺风车事件及各方观点全方位复盘 | 热点分析18

  5. 知识劳工 | 18川大新传专硕真题解析19


【注意啦】


最近,同学们如果升级到最新版的微信,会发现订阅号大变样啦!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文章,千万别忘记“星标”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指南哦。


只需四步:①点击左上角的“三个点” → ②点击查看公众号 → ③再点击“三个点” → ④选择星标,分分钟get!



【星标后怎么找】


只需两步:①点击右上角三条横线就可以看到星标的【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指南】啦 → ②点进去查看我们最新的文章吧!

以梦为马,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北大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

微信号 : Miss_MJC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